2023年開年,一則“超3萬名南陽人奔赴湖北襄陽跨年”的新聞火出了圈。
南陽與襄陽,山水相連、人文相親。襄陽到底有什么魔力,引得數萬南陽人民跨省跨年呢?
近年來,襄陽經濟發展態勢迅猛。2022年,襄陽全市生產總值(GDP)達5827.81億元,穩居全省第二,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。
在襄陽的發展大潮中,最為激動人心的故事,在襄陽東津。
今年以來,東津新區的利好消息不斷,“襄陽都市圈核心區”以及“城市主中心”的定位進一步明確,東津新區邁入跨越式發展階段。
東津托起襄陽的“中心城市夢”。這些年,人們總是對東津的崛起津津樂道。事實上,除了政府層面的推動拓展,也少不了生活大城的造城者。
比如,東津的封面——華僑城。
2018年,華僑城擇址襄陽東津新區,從產業、文化、城市功能建設等方面因地因時制宜,探索具有襄陽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,規劃構筑8.48平方公里的宜居之城。
01
“如果我能在襄陽選一個地方生活,那一定是華僑城?!?/span>
打開襄陽旅游攻略,榜單上一定有華僑城奇幻度假區;打開游玩清單,奇幻谷、奇妙鎮必是打卡重地;在襄陽談及宜居的地方,那也必定繞不開華僑城。
為什么是華僑城?
30多年前,改革開放的特區前沿,“華僑城”塑造了一種敢闖敢試、敢為人先的范本。
1985年,春雷激蕩之中,華僑城應運而生,在4.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建設具有工業、商業貿易、旅游、房地產、文化藝術設施的“深圳特區華僑城”。
新加坡規劃師為華僑城設計了一個在當時看來超前的總體規劃:華僑城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城中之城,城市機能和各項設施相對獨立、完善;強調保護自然環境,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;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……
華僑城以文化旅游開路,一頭闖進了春天的故事。
從文旅到地產,從產業園區到城市綜合體,在那個舉國目光向特區的年代,華僑城領風氣之先,無數的夢想在深南大道發酵。
從上海移居華僑城深居十載的余秋雨,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,“試問何處還有第二個華僑城?”
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疑問, 余秋雨先生摯愛的是怎么樣的華僑城?
在華僑城,你沿著這條大道走一走,不必深入旅游景區,不必在那些令人怦然心動的城市雕塑面前長久駐足,僅僅瀏覽一下街道兩旁的牌匾,你就會感覺到這片土地的力量。
這或許就是一座城對另一座城的意義:在城市化發展歷程中,打造出全新的生活理念和優質的生活方式,為城市文化復興和區域板塊崛起帶來正向影響。
為了一個家,造了一座城。從深圳到襄陽,華僑城正在復刻另外一座宜居的城中城。
五年以來,藍圖變大城,規劃相繼兌現。
如今,走進襄陽華僑城,你會驚嘆于它的體量與豐饒的配套。在8.48平方公里土地之上,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美好生活場景——“商娛醫教養”都能在家門口實現。
目前,華僑城已經呈現了“四園一鎮七酒店”的奇幻度假區,以及高層、洋房、別墅等全業態的高端住宅產品;
同時,得益于商業(一站式鄰里商業華·生活薈)、醫療(襄陽市中醫醫院(東津院區))、教育(襄陽五中華僑城實驗學校、華僑城第一小學、襄陽五中公立中小學)、生態(天鵝湖生態藝術公園、白鷺湖生態運動公園)、文化展館(華僑城創展中心)等配套迅速成熟,區域優質生活高效兌現。
我們之所以熱愛城市,是在城市的無數奔波和艱難里,只要堅持留下來,總有發現歸屬感的那一刻。華僑城,讓這種歸屬感變得具體、實際且觸手可及。
在這座逐漸豐盛繁華的大城里,人們能夠坐擁湖、園、林等自然風貌,同時看到樂園、學校、商超、醫院等生活設施:城市醇熟生活與獨特人文審美融合之下,自然生態之中,帶來居家的滿足感。
東津淥水南山色,夢寐襄陽二十年。
華僑城用5年時間打造出一個具有奇幻特色、富有活力的理想城市:
在這里,房子建在花園中,穿過公園才到家,樂園建于居所附近;
在這里,有陽春白雪的山水意境,也有世俗煙火的便捷商超,你可以避開老城區的喧囂嘈雜,進入一個交通醫療教育極其便利的宜居之城。
在這里,下樓逛逛就能遇見理想生活,鄰里中心華·生活薈,讓一家家小店傳遞出美好與態度,留住了大自然在城市中重生,理想家的樣子就在眼前。
華僑城以初心實現了“為了一個家,造了一座城”,為襄陽貢獻了一座集文化主題公園、旅游度假區、理想生活住區等為一體的8.48平方公里的醇熟大城。
在這座大城里,裝下了4000余戶業主對理想人居的所有想象。
5年城熟,大城不是一天建成的。
變化的是新起點、新生活,不變的是精氣神。新的城市賦予襄陽東津的新的歷史機遇,也以華僑城為代表的的深耕者、共創者留足了創想空間。
華僑城不只專注于房地產開發,更是將華僑城式生活方式影響更多人的人文標桿。
從深圳華僑城到襄陽華僑城,不是簡簡單單地平移造城,而是造就一種安頓優質的生活。新潮與古老、湖居與城市、快捷和悠閑,都在此融合。
編輯者:admin
分享到: